2016-11-23 08:50:42
来源:水母网

□李书超
现在的人们早已习惯用塑料兜装东西,虽然因为环保的原因被限制使用,但是依然还是用于收纳各类东西的首选,至今也没有更好的替代物。在塑料袋出现以前的烟台街上,收纳东西的物件儿,曾经经历了篓子、篮子和网兜等几个时期的演变,每种物件儿的出现均无不展现着胶东地区的特色。
柳条篓子或者说藤条篓子,古已有之。不敢说胶东是中国篓子的发祥地,但是胶东篓子的历史的确很悠久,胶东地区丘陵多藤条,因此,胶东篓子是就地取材的产物。
首先选料讲究的篓子材料不是柳树上的树枝,因为柳树的柳条远远不及藤条的韧性好。编篓子的这种被叫做柳条的材料实为藤条,藤条没有主干,平地长出来的,蓬蓬娑娑的,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的枝杈极为茂密,且极为顺直和分明。将其先经过拣选,剪除枝杈和叶子,如果用来制作篓子等物件,需要用水浸过、去皮后才可以使用,这样的编好的藤条篓子结实耐用。
以前,胶东人闯关东的很多,与东北的渊源很深。《红灯记》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、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现代京剧,里面李铁梅在铁路沿线“拾煤渣”和“提篮小卖”用的就是这种篓子。那个时期人们卖烟卷和送餐用的则是木匣子。
多少年过去了,现在在农村集市上,还可以看到拿着篓子赶集的农家人,在城市居民家里,虽然难觅篓子的踪迹,但是当下正是各种水果上市的季节,大大小小的篓子更是摆满了街头巷尾,里面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水果。
悠久的胶东篓子的生命力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退出舞台,相反历史在不断地赋予其源源不绝的使命。
苹果筐和其他大筐也是用藤条编成的,只不过不必那么精致,不用去皮,粗的藤条可以剖开编织,这与南方人用竹子编制的装桔子的桔子筐如出一辙,同样都是就地取材的成功典范。
七十年代还出现了用塑料包装带编制的篮子,五颜六色煞是好看,曾经风靡一时。制作这塑料篮子,是先用木板做成一个与拟需制作的篮子大小一样的方木盒子,然后将塑料包装带按经纬顺序环绕在上面就可以编制而成了。那个时候,这种篮子是城乡每个家庭出门购物的必备“神器”。
比起篓子、筐子和篮子来说很有优势的则是兜子。兜子体积小,可以折叠,便于携带。说到兜子,历史也很长,早期用尼龙线绳编织的网兜已经鲜见,这种兜子在胶东流行甚久,这与胶东沿海渔业发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渔民用的渔网,经常要修补和更换,编制渔网的下脚料被聪明的胶东人废物利用,制成了尼龙网兜。尼龙网兜空洞较大,不便于携装小体积的东西,虽然特别经久耐用,但是还是逐渐被淘汰了,至今已经极少有人使用了,但是像水洗毛衣、毛衫等物最好是用这种网兜挂起控水后晾晒,因为这样才不会走形。
胶东的网兜和胶东篓子一样,都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,造就的是一段段儿历史,编织的都是历史的传奇。
以后出现、使用至今的塑料袋、方便兜,和尼龙兜一样,都是现代化学工业产品聚乙烯的附属品。塑料袋体积小,易随身携带,价值特别低廉,迅速被普及推广,但是其易飘散、难清理、难降解的环境危害特别明显,因此被人讥讽为二十世纪最为糟糕的发明之一。
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,比方便兜、塑料袋很好的、更环保、更实用的包装物会逐步涌现出来,这也是当今科技界和材料科学急需攻关的重大课题之一。
王雪
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:0535-6631311